1987年年底,迟浩田前往北京参加会议,特意抽时间去看望胡奇才。此次来访,他带来了一幅装裱考究、内容意义非凡的题字作品。胡奇才看后,不由自主地点头称赞。两人随后便开始围绕沂蒙老区抗战的往事,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流。
谈话中,胡奇才从怀中掏出一张堆满日本兵尸体的照片,神情平静地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战斗故事。
时间回到1986年某天,迟浩田当时是济南军区政委,第三次深入沂蒙山区探望老区人民。途经临朐时,他发现路旁水库边有一位老人正在垂钓,周围聚集着一些观望的人群。好奇心驱使他与随行人员一起走了过去。
靠近一看,这位垂钓者已是古稀之年,黑白相间的长须随风飘动,浓密而粗壮的长寿眉让人联想到柳宗元笔下“独钓寒江雪”的意境。如果不是几个人陪伴,这景象真让人觉得老人正独自享受这静谧时光。
迟浩田在老人旁边坐下,开始攀谈。老人得知这位魁梧军人曾在此地作战,并特地来看望沂蒙乡亲,眼中顿时闪烁出明亮的光芒。
展开剩余90%老人将钓竿递给一旁的中年人,点燃了一支烟斗,缓缓问道:“你知道我说的这人吗?”
迟浩田问:“叫什么名字?”
“胡司令!”老人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,随即又补充:“他就是这里打仗的那个!”说完,还竖起大拇指,手一晃,满是敬意。
迟浩田心中猜测这位老人提及的英雄是谁,忽然想到那位曾任鲁中军区参谋长、后来成为三师副师长、战功赫赫的胡奇才。他试探地问:“是不是叫胡奇才?”
“对,就是他!”老人高兴地拍手,晃动着烟袋,唱起了歌谣:
“胡奇才,真勇敢,指挥八路打冶源。呼嗨!打死鬼子三十三,活捉一个翻译官,呼嗨!”
接着,老人细细讲述了八路军攻打冶源的战斗经过。话尾,老人紧握迟浩田的手,恳切地说:“请你转告胡司令,沂蒙山的乡亲们一直惦念着他,热忱欢迎他常回山里看看!”
迟浩田听后,眼眶湿润,郑重其事地回应:“一定转达!”
1987年年底,迟浩田利用进京开会之际,特意拜访胡奇才。见面时,他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呈上——一幅题写于1987年10月泉城的书法作品。
作品上方小字写着:
“1986年7月12日,于山东临朐听七十老翁诵抗日歌谣,书赠奇才老。”
中间大字是那位老翁吟唱的歌谣:
“胡奇才,真勇敢,指挥八路攻冶源。打死鬼子三十三,活捉一个翻译官。”
最后落款:迟浩田。
胡奇才接过题字,当即吩咐工作人员将其悬挂于客厅墙壁。看着这幅字,他感慨万分:“这是迟总长对我的鼓励,更是老区人民对我的支持!”
随后,两人谈起沂蒙老区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。
迟浩田回忆道,他在孟良崮战役中负重伤,是沂蒙老乡救助才得以幸存。当时他年仅18岁,在南麻战斗中担任营部书记,代理连指导员,英勇指挥战士冲锋。意外被子弹击中膝下动脉。
战友们想背他撤退,他坚决拒绝,命令:“别管我,追敌要紧!”7月的沂蒙山,酷暑难耐,失血过多,迟浩田头晕目眩,最终昏了过去。醒来时,已躺在老乡推的独轮车上。
老乡准备将他送往后方医院,遇到敌机轰炸时,便用身体护住他。在乱世艰难中,老乡舍不得吃路上仅有的炒面,先让迟浩田充饥。
同路的战友因伤重不治身亡。迟浩田一度萌生放弃念头,但老乡多次开导:“我们都在,你就有希望。我们会送你到医院。”
迟浩田常说:“没有推车的沂蒙山老乡,我迟浩田今天绝无可能活着!”
迟浩田讲完自己在山东作战被救的经历后,想听胡奇才讲打冶源的故事。
胡奇才平静地说:“其实这仗不算大,也就歼灭了三十多个鬼子,在我打过的诸多战斗中,算是小战。”
的确,胡奇才军旅生涯中经历了许多重要战役——反四次‘围剿’,反击六路围攻,打刘湘、三陈铺、塔山阻击、新开岭战役等,很多他亲临前线或参与指挥,战绩斐然,尤其是新开岭战役。
1946年,东北蒋军占领沈阳、长春、本溪后,于10月中旬集结十多万兵力分三路进攻辽东解放区,意图以精良装备将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压制至凤城决战。
当时,第四纵队司令胡奇才迎战这场生死较量。他与副政委欧阳文、参谋长李福泽等领导商讨后决定:“狭路相逢勇者胜,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。”
他下令集中优势兵力先击溃装备精良的蒋军二十五师。作为司令员,胡奇才靠前指挥,三次冲击“师指”。
这场战役持续十几昼夜,创造了东北我军全歼敌整师的辉煌战绩。毛主席亲自电贺,称赞:“此次作战经验很好。”
据西方一位军事学者研究这场战役及其指挥官后惊叹:“胡将军是从班、排、营、团、旅、师、军各级晋升的土生土长高级将领!”
相比之下,打冶源确实“小”多了。说到这里,胡奇才从内屋拿出一张黑白照片。
照片上数十具日本兵尸体横七竖八堆积着,旁边站着三名八路军战士。两侧的战士腰杆笔直,双手插腰,似乎怒气未消。中间那个略矮小的肩膀搭着东西,面容虽模糊,却能感受到他带着一丝调皮的笑意。
胡奇才解释说,这些尸体是攻占冶源后被全歼的日军增援小分队。站立的三名是八路军战士,中间那位是他的警卫员。
迟浩田问:“这照片是随军记者拍的吗?”
胡奇才笑答:“随军倒是随军,但不是记者。”
迟浩田惊讶:“那是什么人?这摄影水平还挺不错。”
胡奇才自豪地拍胸脯:“是我本人,算是有两把刷子!”
两位老将军都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随后,胡奇才细述照片背后的战斗经过。
当时他任鲁中军区参谋处长,奉命率二团攻占冶源。预见临朐驻军会增援,便安排两个营在冶源城外荒野设伏。
指挥所设在一座关公庙的高坡上,门窗透视大道与小路,监视敌情一清二楚。
中午时分,一队日军大摇大摆地前来。看着敌人骄横无礼的模样,胡奇才气愤难抑,恨不得咬牙切齿。这些鬼子在沂蒙山烧杀抢掠,令沂蒙人民和八路军无比痛恨。
敌军一进入伏击圈,胡奇才立即下令:“出击!把他们剁成肉泥!”
他回忆道:“拼刺刀是我们的拿手绝活。当时子弹缺乏,攻打冶源时子弹消耗大,后勤补给没跟上,只能靠这招。”
我军突袭令敌军震惊,但武士道精神令他们不甘示弱,双方厮杀激烈。
很多人以为胡奇才亲自冲锋,但他笑称:“杀鸡焉用牛刀?这么几个鬼子不用我亲自上阵,战士们就能解决。”
战斗接近尾声时,他亲自赶到现场,指挥战士们将敌尸堆成一堆,然后掏出长征时缴获的照相机,“咔嚓”拍下了这张珍贵照片。
战后,闻讯赶来的老乡看到敌尸堆,欢呼雀跃,有人高举战士们庆祝。
虽是小战,但为沂蒙老区雪耻解恨。这也是临朐那位老汉至今念念不忘胡司令的原因。
迟浩田感慨:“胡老,难怪人民至今还感激您。”胡奇才却摇头说:“人民不该感谢我们,我们才应该感激他们。”
战争年代,胡奇才的三个孩子都在沂蒙山出生。部队条件艰苦,无稳定住处,他便将怀孕的妻子寄养在老乡家中。
他记得那个村叫西墙峪,收留妻子的老乡张恒谦是个正直刚强的农民。鬼子扫荡时,张恒谦把妻子藏在屋后石崖洞中。
那个洞隐秘极深,崖上种着地瓜,洞口用石头围起,再用麦草盖住,无人能发现。
平日里,张家人照顾得比亲人还细致,端吃端喝,送衣送药。许多伤员和干部家属孩子靠着这种隐蔽得以存活,胡奇才对沂蒙人民感情深厚。
正因如此,他多次重返沂蒙山,探望乡亲们。
谈话间,胡奇才问迟浩田:“最近还去过沂蒙山吗?感觉如何?”
革命胜利三十多年后,迟浩田穿军装回访沂蒙山,路上遇见一位老者。老者摸着胡须感叹:
“你是老八路吧?有时我想,八路军进城后,是不是忘了我们山里人?”
迟浩田感到脸颊发热,忙说:
“不,我们没有忘,也不该忘。你们为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,党永远不会忘记你们!”
老人笑了,摸胡须说:
“我也知道党忙,不能常来,但我们时常想念当年八路军,常念叨着老八路。”
随后,迟浩田随老人进村,见男女老少衣着多为补丁,几乎无新衣。到了老人家,端上来的竟是地瓜菜窝窝。
老人说:
“迟同志,一冬一春过去了,俺家地瓜菜还剩不少,小麦快收了,今年还能交点细粮给国家呢!”
语气中满是满足与自豪。但迟浩田心中涌起愧疚,没想到乡亲们生活仍如此艰苦。
迟浩田感慨:“那里的乡亲们太苦了!”胡奇才深有同感,表示这是共同的问题。虽然中央领导多次视察,相关扶贫政策已出台,但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脱贫仍需时日。
话题聊了许久,迟浩田准备告辞。胡奇才紧握他的手,再三感谢:“感谢总长送的这幅字。”
随后,胡奇才进里屋取出一本《将军诗词选》,念出自己新近发表的一首诗:
老翁喜,忆当年,红军不怕远征难。
勤回首,常自勉,革命岂能有清闲?
时有疾,虽暮年,革命传统往下传。
长江后浪推前浪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1997年7月3日,胡奇才辞世,享年83岁。这位为人民作出卓越贡献的老革命家,永远值得我们怀念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