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史上曾有六县同名,如今这四县名字读音竟完全相同,背后故事令人称奇!
中国地名趣谈:那些"撞名"的县城故事
中国的"县"这个行政区划已经存在2000多年了!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设立郡县制,历经朝代更替,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"起名游戏"——无数县城诞生、消失、合并或改名,造就了一大批"同名不同地"的有趣现象。
民国政府于1914年确定保留最早设立县的规则,形成“年代考证三部曲”:首先依据正史《地理志》等文献确认设县时间,并考察县名是否连续使用;其次通过治所历史、是否升格为州府、考古实物等补充证据判断优先权;最后在争议情况下,采用多重文献比对及特殊地区处理机制。典型案例中,多个“新城县”依此逻辑判定,仅直隶新城县保留原名。该体系奠定了现代地名管理基础,至今仍被沿用。
展开剩余73%古时候:重名不是事儿
古代生活:交通基本靠走,通信基本靠吼,绝大多数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出过。在这种环境下,就算全国各地有100个"新城县",对老百姓来说也毫无影响——反正我又不去那儿!
民国时期:大改名时代来了
但到了民国时期,情况大变样!人口开始流动,铁路开始修建,突然发现——全国居然有221个重名县!最夸张的一组甚至有6个县都叫"新城县",简直像6个同班同学都叫"张伟"一样混乱。
民国政府一拍桌子:这还了得!1914年直接下令大改名,只保留历史最悠久的那个,其他的统统改掉。比如:
直隶新城县(现河北高碑店市):资格最老,唐朝就有了,保留原名
山东新城县:改名叫桓台县
江西新城县:改叫黎川县
贵州新城县:改叫兴仁县
浙江新城县:最后变成新登县
吉林新城县:改叫扶余县
现代中国:同音不同字的"四胞胎"
现在全国已经没有完全同名的县了,但有种更"狡猾"的重名——同音不同字!比如:
山西祁县 vs 河南淇县
河北涉县 vs 安徽歙县
河南延津县 vs 云南盐津县
最特别的是有四个县都读"lǐ县":
河北蠡县:范蠡曾在这儿做生意,历史能追溯到春秋时期
湖南澧县:范仲淹的老家,因澧水得名
四川理县:在青藏高原边上,藏族羌族风情浓郁
甘肃礼县:秦始皇老祖宗的陵墓在这儿,历史超厚重
这四个"孪生兄弟"分布在祖国东南西北,各自有着精彩的故事。比如甘肃礼县,原本叫"李店",后来觉得"李"字太普通,就换了个文雅的"礼"字,瞬间高大上了!
值得一提的是,新中国成立以来,在地名规范化管理方面采取了系统化措施,既延续了民国时期的政策,又加入了新政权的特色。首先建立了包括1951年关于清除民族歧视性地名指示和1986年《地名管理条例》在内的法规框架,如将内蒙古“归绥”改为“呼和浩特”。实施了科学化的更名程序,包括层级审批制度和尊重历史、地理及民族平等性的三原则。开展了两次全国性普查工程,编纂词典并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解决重名和生僻字问题。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命名和文化保护措施,同时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和设立文化保护名录等创新手段进行管理。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在减少县级行政区重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并为全球地名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当前,《地名管理条例》的修订将进一步加强地名的文化保护。
中国地名中存在许多“同音不同字”的有趣现象,这反映了方言、历史及文化特色。例如山东莒县和河北巨县(巨鹿县),前者源于春秋时期的莒国,后者则是楚汉相争的巨鹿之战发生地;河南沁阳与陕西咸阳在当地方言中发音相近,产生诸多趣闻。还有读音相同的“三胞胎”组,如河南伊川县、江西宜春市的原宜川县以及陕西宜川县。这些地名不仅展示了古代移民轨迹和方言演变,还带来了不少历史趣闻,如因发音相似导致的官员调任错误等。随着普通话的普及,新的“撞音”现象继续增加,给现代生活带来别样趣味。
你的家乡有"撞名"亲戚吗?
看完这些有趣的地名故事,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家乡的特别之处?或者你知道其他地方也有这种"同名不同命"的县城?
发布于:海南省上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