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能活到退休吗?” 我交的社保能赚回来吗?当延迟退休政策逐步推进,这个原本荒诞的问题,如今却沉甸甸地压在无数人的心间。
回首我国退休年龄政策的变迁,可谓波折不断。建国初期,1951 年《劳动保险条例》定调,男六十、女五十即可退休,那是基于当时国情的考量。可时光流转,到了 2024 年 9 月,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,开启了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大幕,十五年内,男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从六十周岁迈向六十三周岁,女职工从五十周岁、五十五周岁分别延迟至五十五周岁、五十八周岁。这已经是退休年龄的第三次重大调整,每一次变动,都牵扯着无数人的命运轨迹。
从数据来看,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,2023年数据(发布于2024年10月):
全国平均死亡年龄:73.06岁。
男性:70.95岁,女性:75.87岁
是不是意味着我退休了,就该永眠了,甚至可能我都活不到退休。现实中的重重隐患,让 “活到退休” 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先说食品安全。我国食品,呵呵、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全球每年 6 亿人因食用受污染食品患病,42 万人因此丧命。在国内,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时见诸报端。那些违规使用的添加剂、农药残留超标的蔬果、变质却翻新售卖的食品…… 长期侵蚀着我们的身体。玉米、谷类可能藏着高水平真菌毒素,长期接触,免疫系统、正常发育乃至患癌风险都受影响;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二恶英,毒性高,能引发生殖、发育、免疫、荷尔蒙等诸多方面问题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这样的饮食环境下,身体的健康防线,能坚守到退休吗?
再看环境因素。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空气污染环境中,呼吸系统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癌症等风险大增;受污染的水源,也可能引发消化系统疾病与癌症。还有噪音、化学物质、辐射等,从各个角度威胁着健康。我们生活在城市里,雾霾天时有出现,河流污染也曾频繁上演,身边的环境,并非健康的 “避风港”。
而社保体系,本应是退休生活的坚实保障。可如今延迟退休叠加人口老龄化,社保基金压力与日俱增。前 20 年读书,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进行知识储备,等步入社会开始工作,紧接着面临延迟退休,缴纳社保的时间拉长,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却被压缩。以男性为例,若按最新政策,从 2025 年开始延迟,到 63 岁退休,工作生涯长达 43 年。这期间,谁能保证自己不遭遇失业、伤病等意外,持续稳定缴纳社保?当退休后,养老金能否维持基本生活,也充满未知。
讽刺的是,延迟退休政策出台,美其名曰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、开发人力资源,可普通民众却在这一系列政策变动中陷入困境。一边是工作的重压,年龄渐长,体力、精力大不如前,却还得在岗位上苦苦支撑;另一边是生活中的食品安全、环境污染等 “暗箭”,随时可能射中健康靶心。或许在政策制定者眼中,人均预期寿命增长,我们都应 “理所当然” 地多工作几年。但在现实的重重打击下,“活到退休” 竟成了一种奢望。即便真的熬到退休,在经历半生操劳与健康损耗后,又能有几年时间享受那姗姗来迟的清闲?这个问题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,更值得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,多些对底层民众现实困境的考量 。
上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