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这地方,往地图上一看就特别有意思——东边是绵延的山地,西边却是一马平川的平原,活像被人用尺子划了一道分界线。记得去年秋天我去沈阳故宫,站在红墙黄瓦下听导游说,这里可是清朝皇帝们发家的地方,连北京故宫的建造图纸都是从这儿带过去的。导游突然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:“知道为啥辽宁叫‘辽’吗?”原来这名字真和辽河有关,辽河的水滋养了这片土地,也见证了多少王朝兴衰。
要说辽宁的地理位置,那真是老天爷赏饭吃。北边接着吉林黑龙江,南边靠着渤海黄海,站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星海广场,海风裹着咸味扑面而来。去年夏天我在大连港看到那些巨型货轮,集装箱堆得像乐高积木,工作人员说这里每年转运东北地区96.5%的外贸集装箱,连俄罗斯的木材都要从这儿上岸。难怪有人说大连是东北经济的出海口,这话真不假。
作为新中国工业的“长子”,辽宁可没少吃苦头。鞍钢的老厂房里,至今还能找到1950年代苏联援建的设备。我认识个鞍山的老工人,他说小时候跟着父亲在炼钢炉前烤土豆,那时候全中国的钢铁产量一半都指着鞍山。不过现在再去鞍山,会看到不少老厂房改造成了文创园,锈迹斑斑的龙门吊上挂着霓虹灯,晚上亮起来特别赛博朋克。
要说这几年辽宁的变化,沈阳和大连这对“双子星”最抢眼。沈阳浑南新区的写字楼群,晚上亮灯率能到七成,朋友在那边做跨境电商,说现在往俄罗斯发快递比往南方还快。大连就更不用说了,东港商务区的游艇码头停满私人游艇,去年冬天我在那见过最夸张的——有人开着游艇去买菜,说是要体验“海上生鲜直送”。
最近住建部公布的城市名单里,辽宁五座城市上榜。沈阳以707万城区人口稳坐特大城市交椅,大连521万紧随其后。有网友调侃说这俩就像班里的学霸,鞍山、抚顺、锦州这三个“中等生”也挤进了大城市行列。不过争议最大的是营口落选,本地论坛里有人不服气:“咱们港口吞吐量比锦州大多了!”但数据说话,营口城区人口96万确实没达标。
走在沈阳中街的夜市,烤鸡架的香味能飘半条街。摊主老李跟我说,他爷爷那辈就在这儿摆摊,现在用上了移动支付和直播带货。“别看咱这行当小,去年光卖鸡架就供儿子在深圳买了房。”这话让我想起官方数据,沈阳去年接待游客1.4亿人次,文旅收入翻着跟头涨,鸡架居然成了网红美食。
转型期的阵痛也在所难免。有次去抚顺,看到废弃的煤矿竖井改造成了工业遗址公园,导游说这里最高纪录一天下井三万人。现在公园里还留着当年的矿工澡堂,瓷砖缝里渗出的水渍都泛着煤黑色。不过旁边的直播基地里,年轻人们正对着手机卖玛瑙,说是要打造“东北义乌”。
说到未来,辽宁人既有期待也有担忧。在丹东的鸭绿江断桥边,总能看到大爷们边钓鱼边议论:“听说又要建新自贸区了?”“建再多也得有人来投资啊。”不过看看大连港的新动作,中欧班列越开越密,冷链物流能直达莫斯科,连智利的车厘子都要先在这上岸再发往全国。这让我想起那句老话: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,辽宁守着山海,总归能找到新活法。
夜深人静时,站在沈阳彩电塔的旋转餐厅往外看,浑河两岸的灯火像条金链子。这座经历过辉煌与低谷的老工业基地,正在努力学着新舞步。就像我认识的那个鞍钢二代,他放弃了继承父亲的工作,跑去搞工业旅游,最近正琢磨着把炼钢体验做成网红项目。问他为啥这么折腾,他咧嘴一笑:“总不能让子孙后代只知道咱这儿出过钢铁吧?”
上海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